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到了初二就变了一个人?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
........................................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记录了这样一个群体——
一群初二辍学的的少年少女,早早进了社会。没学历也没技术,他们只能进工厂,在流水线上工作。
杨鹏,1995年出生,初二辍学。纪录片拍摄时仅20岁出头,却已经是东莞一家电子厂的“老员工”。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岗,工作到晚上10点身心俱疲地回宿舍。
展开剩余90%流水线工作非常枯燥,受伤是家常便饭。锋利的撬刀扎进手指,血直往外涌,经过简单包扎,立刻又回到流水线上。
就这样累死累活一个月只有4000多,虽然工作强度大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离开这里,他还能去哪里呢?未来又在哪里呢?
镜头下的杨鹏,眼里已经没有光了:“当初觉得学习苦,现在才知道这世上有的是比学习更苦的事。”
厂里很多像他这样“初二辍学”的孩子,情况也很相似:成绩下滑后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主动选择辍学,他们稚嫩的双手早已满是疤痕、伤痕累累……14岁远离课堂进入社会,14岁失去目标浑浑噩噩。
“初二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知名作家麦家讲述儿子“断崖式厌学”时也提到了“初二”这个时间点:
“初二开始,突然有一天,儿子就把房门关上了,而且你无法想象,这个房门一关就是三年。”
孩子到了初二,身心变化巨大,所有人都措不及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10个省市1.2万名初中生连续追踪研究3年,发现——
初二孩子的学业倦怠程度猛增,情绪耗竭和学业疏离程度比初一高37%,辍学意向高达17.5%。他们留给父母一扇紧闭的房门,但内心翻涌着阵阵尖叫和咆哮。
初二厌学特点:
自我关注,外界干扰
为什么是初二?是什么让孩子变了个人?他们到底为什么会失去学习动力?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自暴自弃了?
我们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自我:强烈关注自己、排斥外界侵入14岁的孩子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他们强烈关注“我是谁”,把师教、学习当成外界强加的负担。
中学教师@彪形丽人孙大圣,在微博上讲述自己刚当上教师,就被安排去管一群“问题重重”的初二学生:早恋、抑郁焦虑、自暴自弃、叛逆、不服管……
有一次,彪老师进入教室后关了16度的空调,开空调的男生明知是老师关的,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骂咧咧:“谁TM把空调关了,有病。”
她为了教育学生付出很多心血,但似乎所有规章制度对初二学生完全行不通。第一个月班级纪律倒数第一,她委屈地哭了:“他们的世界太难撬动了。”
初二孩子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加上强烈关注自我、排斥外界的倾向,外人想要进入他们的生活、做出改变,难上加难。
再加上,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中心)发育快于前额叶(控制中心)。导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绪易波动、易冲动、易受挫。稍微哪次没考好、被批评,都会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
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只能把厌学、辍学当成情绪宣泄出口。
“读书无用论”的杂音影响如今,“网红”等快速成名暴富的路径越来越深入人心,荧幕上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埋头苦读的枯燥形成鲜明对比,这让很多孩子在学习上越来越沉不住气,一门心思想要“走捷径”。
《南方都市报》发起的南都民调数据显示:近四成受访者曾在网络上看到未成年人发布擦边内容。她们穿着吊带、露脐装、短裙短裤,做出各种挑逗动作。
一名为“悦****”的未成年网红,擦边跳舞的作品点赞量高达2.5万,而同平台上,“悦****”的妈妈去年9月曾发布视频,庆祝女儿刚刚升上小学六年级。
流量经济下的“未成年网红”现象,强烈冲击着孩子的价值观。美国市场调查机构First Choise举办的一次网络测试中,34%的7-17岁受测试者表示:我愿意成为一名社交网络Up主。
当一个班上1/3的孩子都想出名,剩下的孩子即使没有这个想法,也会受网红经济、学历贬值等声音影响,怀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上不上学还重要吗?
当“初二厌学”成为趋势,
青少年的身心根基正在崩塌
“初二厌学”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不尽早展开行动,孩子的身心都会偏离正轨。
学业停摆,过早进入社会为什么初二是辍学的转折点?跟初二学科难度陡增也有关系。
学科难度的提升,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一部分学生认知发展滞后或学习方法不当,几次没考好、跟不上进度,就会感受到巨大挫折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初二孩子的认知发展刚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还不能周全考虑现实,容易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错误的归纳。
当几次考试失利后,他们就会产生“我这辈子都学不好数学了”、“我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天天做作业也只是浪费时间”……等等“错误归纳”。
再加上父母未能及时引导孩子调适压力,学校忽视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就会把“休学”当成解脱,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就读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的“企鹅”,14岁那年休学了。她的朋友成绩都比自己好,导致她敏感自卑,整天胡思乱想“她们会不会不跟我一起玩了”,有时放学回家做一道题做不出来,突然就崩溃大哭。
企鹅的妈妈觉得“女儿继续呆在学校会疯的”,同意女儿休学,并把她送去了一家学社,那里有很多初二休学的孩子。
学社没有应试教育,只有自由交流,老师会带学校去看胡同里金黄的银杏树。企鹅找回了对英语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她是幸运的,休学后能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一名初二辍学的男孩,发视频到网上哭诉:“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选择好好读书,而不是在这里送外卖。每天累得跟狗一样,还不敢偷懒一秒钟,我一旦偷懒,生活就会罚我吃不上饭。”
《18岁的流水线》里初中辍学的工人,都后悔当初没能继续读书,可此时已经没有回头路。
以前觉得成绩不好一切都完了,几年后才知道那只是人生一道小坎,真正的坎是生活本身。可选择已经做下,人生没法重来,只能在不体面的生活中一直焦虑煎熬。
人生失去目标,轻易被外界蛊惑一位妈妈哭诉:14岁的女儿早恋,偷自己的金项链给男友“撑面子”,被发现后尖叫着摔碎了全家福、翻窗逃跑。而女儿变化这么大,竟然只是因为男友的一句“你穿黑丝很好看”。
很多孩子都强烈渴望的“懂我”,其实就是被认可、被肯定、被赞美。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关键期在初中,转化失败的人,初二会出现明显动机塌陷:没有支持自己实现目标的内驱力,需要强烈的外部支持。
女孩如果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信,就容易沉迷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拿身体换认可,为了得到一句夸奖不惜偷东西;男孩找不到自信,则更多沉迷于虚拟世界,打游戏、刷短视频、打赏女主播。
找不到真正的目标,和同龄人格格不入,人生也看不到希望,这些孩子并不知道除了谈恋爱和打游戏,生活还有什么盼头。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离开学校一切也没有好起来,反而在哪里都找不到像样的容身之处。
自己还能做什么?未来会去往何方?答案就像黑洞一样深不见底。
如何解救孩子
远离“断崖式厌学”?
初二孩子身心的巨大变化,考验着父母能否尽早做出应对。应对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问题越不可能发生。这是一条需要长期努力的路,需要父母从3个方面做出行动:
放平心态,尽量维持平稳温暖的家庭氛围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良好的家庭氛围本身就是孩子的“避风港”、“减压舱”。
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中,一位初中女孩得了厌食症,只能靠静脉注射吸收营养。
父母没有把女儿的病归结为“矫情”“挑事”“不好好吃饭”,而是想尽办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求助心理咨询师;再尽力保持好温暖的家庭氛围,给女儿一个安全的疗愈环境。
父母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孩在几个月内,从抵触进食到可以慢慢进食、和父母一起做饭、一起上餐桌吃饭。
被父母用心爱护的孩子,哪怕在身心最虚弱的时候,恢复力都比其他孩子更强一些。
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做过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就业率,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15倍,工资也高约20%,而且婚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
孩子厌学很大一个原因,是缺乏生活目标、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家务就是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
哪怕只是收拾玩具、洗袜子、洗碗等简单的家务,也能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我能照顾好自己”“我知道生活怎么一点点变好”,面对厌学更有抗压力。
寻求多方对孩子的支持后来@彪形丽人孙大圣 面对初二学生摸索出一套妙招:找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机会放大夸奖。
“夸奖是没有任何成本的,但是如果你能夸到点上,他自己甚至都没有发现他这一下做好了,他肯定会觉得自己被关注到了。”
此外,学校氛围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一昧追求功绩主义,也关系到孩子怎么看待自己的挫败。
学校允许孩子有起伏、有试错,孩子待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比在其他地方更放松自洽,觉得“考差几次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14岁孩子的天空阴霾密布,全靠大量的“爱”撑起一片蓝天。
哪怕只是一句“累了就休息一下”,都能让孩子感到学习仍有动力和希望。毕竟,孩子的生命很长,可以把无数次失败都容纳其中。
只要孩子顺利度过这道坎,“厌学”也可以是生命旅程的一种风景,从中得到的经验、成长和教训,足以让孩子铭记一生。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之家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