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天经地义的情感,即使是最冷酷无情的人,也明白亲人之所以关心自己,是出于爱护。然而,若将时光倒流到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截然不同,远没有现代那般温情脉脉。
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在一次家宴上,特意为他的女儿滕玉公主夹了一块色香味俱佳的蒸鱼。这原本是父亲对女儿的宠爱与分享,表达他想让女儿也尝尝这道美味的心意。可令阖闾意想不到的是,滕玉公主却视这份好意为羞辱,回宫后竟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举动无疑让疼爱女儿的阖闾心碎不已,他为此举办了一场极尽奢华的葬礼,以表达自己的哀思。
葬礼上的盛大仪式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围观,然而这些看热闹的人们绝想不到,他们竟然被默默选为公主的陪葬品——成为了那场葬礼上无声的“殉葬者”。这件事让很多后人对先秦人的思维感到困惑,因为从诸多记载中,那个时代的人似乎不惧怕死亡,甚至常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展开剩余83%这背后,是先秦人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信仰体系。那时的人们认为,死于正义和大义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而非逃避和懦弱。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看重以死献身的崇高意义,他们将死亡视作奉献,而非畏惧,这与现代社会普遍对死亡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现代人常常难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行为,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人们的观念开始逐渐改变。先进的哲学理念经过激烈竞争,逐步替代了那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秦时期的文化毫无价值。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行为和故事,我们甚至能够洞察出许多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
例如春秋晚期,吴国公主滕玉的死亡事件就耐人寻味。她是吴王阖闾的女儿,也是吴王夫差的姐姐,身份尊贵非凡。吴国位于东南地区,虽然是蛮夷聚居的边陲,但其王室血脉与中原周王室有亲缘关系,这使得吴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更接近中原诸侯国,而不像越国那样多由百越部落组成。这种背景也让吴国人在生死观念上更倾向于淡泊个人生命,重视道义与家国大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滕玉公主,既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夷族的风俗习惯。她性格坚强,既不完全服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又颇具自主意识。她自幼习武且关心政治,甚至能与父亲阖闾商讨国家军政大事,可见其在吴国的地位非同一般。
当吴国饱受楚国侵扰之时,阖闾在一次用餐时,借机将这紧迫的国事提上餐桌,顺便征询女儿的意见。吴国临海水网密布,餐桌上的鱼虾等水产品丰富且烹饪技艺高超。这天,阖闾尝到一道极为美味的蒸鱼,便将剩余部分递给滕玉公主,想让她分享这美味。然而,滕玉却勃然大怒。
先秦时期贵族用餐实行分餐制,每人一份菜肴,递给别人吃自己吃过的菜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这正是滕玉愤怒的原因。可是,这也让人疑惑:既然是父女关系,又是家人,为什么连这样的亲密关系都显得如此生疏?
对此,历史学者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滕玉对父亲安排的婚事不满,也有人认为她曾因犯错被父王训斥。结合《吴越春秋》的记载,我们或能找到线索:
文中写道:“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王前尝半而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忘久生。’”其中“因谋伐楚”四字,极可能是父女矛盾的根源。吴国与楚国世代交恶,阖闾对楚国恨之入骨,立志一战到底。滕玉则心思细腻,看到的不仅是国仇家恨,更洞察了吴国因连年征战导致的民生困苦。
滕玉对父亲的战争政策可能持反对意见,父女意见相左,矛盾自然激化。作为国王,阖闾的决策不可挑战,而滕玉终究只是公主,无法改变父亲的固执。她感到无助和绝望,觉得在父亲眼中自己一文不值。于是,当阖闾将吃过的蒸鱼分给她时,她认为这是莫大的羞辱,理智瞬间崩溃,怒斥父亲后回宫自刎。
阖闾起初以为女儿只是在赌气,没想到事态发展迅速恶化。宫中传来骚乱,宫人惊慌失措跪告:“王上,公主已自刎!”阖闾震惊难以置信,匆忙赶至宫殿,却只见女儿冰冷的遗体。他抱着滕玉的尸体,悔恨交加,却再也挽回不了生命。
为了表达对爱女的哀痛,阖闾不惜重金为她举办盛大葬礼。吴国传统是葬于湖中,挖深坑入葬后注水形成小湖,但阖闾为滕玉所设的湖规模宏大,甚至有传言她葬于太湖,尽管这是误传,但足见其葬礼的奢华与隆重。
然而,更为震惊的是,春秋时期人殉风俗尚未完全废除。吴国地处偏远,这一习俗依然存在。阖闾在为滕玉送葬时,特设“白鹤舞”以吸引百姓围观。没想到,群众被引诱至公主墓地后,阖闾下令军队将他们驱赶进入墓穴,关闭墓门,进行填埋。这些无辜百姓便成了陪葬的“人殉者”,在黑暗和绝望中走向死亡。
滕玉公主的结局令人唏嘘,而那些被牺牲的平民更是悲惨无比——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何以因一位公主的死而失去生命?这段历史无疑揭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残酷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之家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